【乌鲁木齐晚报】博物志・芳名丨春天第一口鲜 —— 苜蓿

发布者:周松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次数:10

春日寻鲜正当时。苜蓿有着“牧草之王”之美誉,不仅是备受欢迎的春日食材,更是贯穿新疆生态、农业和经济领域的关键角色。  

4月16日,微风携细雨润泽大地,处处满溢蓬勃生机。走进新疆农业大学三坪教学实践基地(陆港校区)苜蓿试验田,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新疆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玉祥正专注于探寻苜蓿的奇妙世界,解锁它“鲜”味背后的秘密,研究它从田间到餐桌的转化过程,以及它如何凭借自身优势成为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助力。

          

新疆农业大学三坪教学实践基地(陆港校区)苜蓿试验田的苜蓿,生气勃勃。 记者江斌伟摄


试验田里苜蓿鲜嫩正当时

这片试验田种有30亩苜蓿,已经生长,绿色铺满地。

眼前是星星点点、郁郁葱葱蔓延开来的绿意。苜蓿像是知晓春天的邀约,冒出嫩绿的叶片,最高超过十厘米。

相比其他大多数地方,新疆的春天姗姗来迟。最先感知到温度回升的,便是路边或田间一丛丛探出青翠叶片的苜蓿。

这块试验田属于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划分为不同试验小区,分别种植400余份苜蓿种质资源。

王玉祥俯下身,轻轻拨开一丛苜蓿,“看,这个时候的苜蓿最嫩,营养丰富,是吃苜蓿的最佳时候。”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新疆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玉祥正在田间忙碌。 记者江斌伟摄

记者凑近观察,苜蓿叶片小巧而精致,绿色叶片上挂着刚才落雨留下的晶莹水珠,每一片叶子都饱含着春的生机。

王玉祥说,苜蓿生长对于光照和水分有独特需求,新疆有着干燥少雨、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苜蓿耐旱、耐寒、喜光,才有了眼前这般鲜嫩繁茂景象。


苜蓿入疆已有千年时光

在欣赏苜蓿鲜嫩模样的同时,王玉祥侃侃而谈,讲起苜蓿的历史。

时光回溯。苜蓿原产于中亚及伊朗高原,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当时,苜蓿主要是作为战马优质饲料引入,但很快就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扎下根。” 王玉祥说。

资料显示,新疆地处北纬34°至49°,年均日照时数超过2800小时,昼夜温差显著,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与苜蓿耐旱、喜光的特性高度契合。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因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成为苜蓿规模化种植核心区域。

在古代,苜蓿就已成为游牧民族饲养牲畜的核心牧草。到20世纪50年代,新疆苜蓿种植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2012年,新疆苜蓿种植面积年均增速达15%,逐步形成“北疆高产田、南疆特色带”产业格局。

如今,苜蓿在新疆种植历史已跨越千年,它早已成为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最初少量引入,到如今遍布新疆各地大规模种植,苜蓿见证了新疆农业发展变迁。


多样吃法体验舌尖上的鲜美

苜蓿不仅在田野里生机勃勃,在餐桌上更是多样呈现。

王玉祥掐下几株苜蓿,用指甲一掐,嫩茎中流出一小滴水珠状液体,“嫩,水分足。”王玉祥说,苜蓿吃法丰富多样,常见清炒苜蓿,简单的烹饪方式就能最大程度保留苜蓿鲜嫩口感和清香味道。

嫩嫩的苜蓿。苜蓿有着“牧草之王”之美誉,不仅是备受欢迎的春日食材,更是贯穿新疆生态、农业和经济领域关键角色。 记者江斌伟摄


        试想一下,当鲜嫩的苜蓿在热锅中翻炒,那股特有的清香瞬间弥漫开来,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烹饪时,火候掌握关键,大火快炒能让苜蓿迅速熟透,保持其脆嫩口感。

苜蓿常被用来包饺子。将苜蓿洗净切碎,与调好味的肉馅混合,包成一个个饱满的饺子。下锅煮熟后,咬上一口,苜蓿的清香与肉馅的鲜美完美融合,在口中绽放出春天的味道。

此外,凉拌苜蓿也是一道美味佳肴,清爽可口,十分解腻,是新疆人餐桌上春日常客。凉拌苜蓿时,加入蒜末、醋、生抽等调料,简单搅拌后,苜蓿的鲜嫩与调料香味相互映衬,口感层次丰富。


畜牧业的“绿色引擎”

苜蓿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深入土壤3米至5米,扮演着“生态先锋”的角色,在新疆广袤的荒漠与盐碱地中,强大根系能有效固定沙土、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在新疆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以及畜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新疆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玉祥带着学生正在田间测量苜蓿的高度。

记者江斌伟摄


事例证明,阿克苏地区通过“苜蓿+林果”间作模式,使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5%,昔日的不毛之地逐渐变为绿洲。

“苜蓿生长周期长,一年可收割3至4茬,单产干草可达1.2至1.5吨/亩。”王玉祥认为,苜蓿可是当之无愧的“牧草之王”,它粗蛋白含量高达 18% 至22%,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奶牛、肉牛等牲畜的理想饲料,成为蒙牛、伊利等乳企优质奶源的核心供应原料。而且,苜蓿产业的发展还带动农牧民增收。

新疆已将苜蓿产业纳入“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百万亩高产苜蓿基地”目标。目前,新疆苜蓿种植面积已突破500万亩,干草年产量超250万吨,占全国商品苜蓿产量40%,稳居全国首位。

新疆农业大学教授、新疆饲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玉祥带着学生正在田间观测苜蓿。 记者江斌伟摄

科技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长期以来,新疆存在苜蓿等牧草品种单一等问题。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苜蓿的种植与保护,将其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新疆农业大学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品种选育团队努力下,陆续繁育出新疆大叶、新牧1号、新牧2号、新牧3号、新牧4号、新牧5号以及新牧6号。这些新品种的成功培育,进一步填补新疆苜蓿品种,解决了本地草品种少“卡脖子”问题,并带动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使其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如今,新疆凭借独特气候与政策支持,成为全国重要优质牧草生产基地,让第一口鲜的苜蓿,从田间鲜嫩的新芽,成长为驱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力量”,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如同一台“绿色引擎”,推动畜牧业发展,编织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美好图景,持续为新疆的繁荣发展贡献独特价值。